首页 信仰教义 新教经典
在加拿大一所神学院的讲话

(一九八五年三月)

2025-02-17 作者:丁光训 来源:《丁光训文集》
A+
A-

基督教不是那么容易被人接受的。其中有很多事情难以理解。十字架是其中之一,复活也是。《圣经》中有很多疑难之处,教会历史上有很多灰暗的篇章,教会组织和基督徒们时而表现出偏见、前后矛盾和彼此分裂,所有这些都会成为人们信仰过程中的绊脚石。尽管如此,人们并没有退缩不前,反而觉得基督教很有魅力。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基督徒的人数每天都在增加,这是为什么?有人认为人们信仰宗教是因为痛苦、羞辱和绝望。但事实并非一概如此,中国就是一个例外。经过一个多世纪艰难的宣教工作之后,中国到一九四九年为止总共只有不到七十万的新教徒。在过去的三十六年间,人民能享受到更多的安全和自尊,而基督徒的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四至五倍。对于某些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来说,这出乎他们意料之外,因为他们原以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宗教会渐趋式微。对我们基督徒来说,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懂得,基督教的主题不一定非得是痛苦和无助。我们可以通过认同和参与人民解放和人道主义事业来达至更为健康的灵性。在《路加福音》第1章里,撒迦利亚就预言:人民从仇敌手中被拯救出来后,就得以终身在上帝面前坦然无惧地用圣洁、公义侍奉他。我们本来以为社会主义革命是容不得宗教的,但事实促使我们重新进行思考,进而把革命当作使宗教得到净化和成长的机会。

尽管宗教有自身的缺欠,却还是有那么多的人愿意信仰宗教,究竟是什么使宗教具有这样的吸引力?彼得给予了最令人满意的答案:“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约 6:68)

人类处在生物王国的顶端。我们是唯一能够就生存的意义提出问题的生命体。基督教的信息,即生命之道,正是要解答这一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不拘生活在何种社会制度下,都愿意倾听基督教信息的缘故。在听到了这一信息之后,一定会有人发现,他们的问题在基督里得到了解答,从而决心把自己交托给基督,不再四处盲日寻索了。

最近,我访问了一家工厂。这家工厂里有一个很大的车间,一天二十四小时只有四五位员工轮流工作六个小时,余下的时间里完全由几台机器人负责整个工作。机器人有绝佳的记忆,所做的工作很精密,能收集整个车间的情况,能在考察了环境中一切的变数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相应的动作。机器人也能测试成品,找出可能的瑕疵,进行装配包装,然后送入仓库。机器人真是很聪明,我敢说,比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更聪明。但是,它们永远也不会问及永生之道的问题,永生对它们毫无意义。

《诗篇》第8篇第3至4节上这样说:“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只有人类才会问及自己的属性,这是什么缘故?第5节给出了答案;“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人类在所有受造物中处于最高地位,高到足以提出终极性问题。

比如:究竟为什么要活着?活着仅是为了不死?有人只追求内心的平安,内心的平安——这就是至善吗?

世上存在着善。我们都知道应当为善。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这样说:“有两件事,我们越是仔细思量就越是心生钦佩与敬畏,那就是布满星星的天空和我们内在的道德律。”内在的道德律促使我们弃恶从善。人类向往完美的本能是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比较适于居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若是有朝一日人类忽然失去了内在道德律,这世界立刻会堕人混沌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天良更有觉醒的那部分人来说,行善并不只是行为合乎规范就可以了,而是要进一步在良心的驱使下,不畏流俗,不计个人安危,投身于对具有奴役性、剥削性和压迫性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改造。

善的源头在哪里?很多人毅然转向上帝,认为上帝是善的源头,若非如此,我们就无以解释善的来源。

《第九交响曲》很有欣赏价值。如果我们只是说它的来源是贝多芬,这还是不够的。更好一点的说法会指出,美是预先存在于宇宙中,而贝多芬通过《第九交响曲》把美体现出来,这和耶稣基督体现了先在的逻各斯在道理上有些相仿。

还有很多刨根问底的终极或接近终极的问题:为什么这世界不是那么完美?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善?为什么坏人坏事不但能继续存在,而且还很兴旺?

什么是死亡?是一了百了吗?是否善与恶、美与丑、真理与谬误最后同归于空虚、同归于消亡呢?如果读了福音书,我们就会感到,这不可能是基督对事物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应该做的我们常不做,不应该做的倒常去做。一个人越是服从良知,越是在道德上对自己严格要求,他在这方面就越是容易因敏感而受困扰。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才能跳出这一恶性循环?

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古往今来的人类才有能力提出。

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它使中国人民脱离了极度的穷乏,使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人应该过的生活。所以我们在中国理当支持社会主义尝试。但是社会主义所注重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以及物质、文化和道德方面的重建工作。我们所考虑的终极问题是超出社会主义制度所顾及的范围的。

彼得作为人类的一员能够说出:“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这说明人类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级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达成显示了人类的崇高。

有时候,有人会认为人只不过是犯罪的机器罢了。对尼采来说,人只是地球表皮上的一种疾病。加尔文也至少有一次容许自己说,人是一条五尺高的蛆虫。我并不认为他们对人类的这种指控是合乎基督心意的,我要用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对人类所发的颂赞来进行反驳:“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庄,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在过去的三十六年里,我们和许多本着良心的革命者进行过接触,他们实行十分严格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他们像本着良心的基督徒一样,强烈地意识到他们的行为难以达到理想的境界,有时会做出有悖于他们崇高理想的事。

如果人仅是虫子和疾病,他们就不会提出终极问题,耶稣基督的福音也只是就无人问津的问题提供答案而已,是对空气说话。但是,我们知道这不是事实。

道成肉身是对人类的肯定,肯定人所发的问题值得回答,肯定人值得教育和救赎。能够提出这样的终极问题的人,上帝不会定意毁灭。

初期教会的神学家查斯丁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道的种子埋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中国基督徒最近几十年的经历使我们容易倾向于这样看待人类。如果基督是一个满圆,我们就是或长或短的圆弧。我们都是半成品。绝对和相对之间并不是断开的。

今天,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阻碍,人们还是源源不断地归向基督。对于那些隐约感到了莫名的终极问题在心灵深处颤动萌发的人来说,基督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亮光、信息、安慰和鼓励。

是福音带领人们来到基督面前。是福音呼召生活在各个时代、各个地方、各种社会制度下的人进入它的丰富,并使人彼此分享它的丰富。

我愿意用生活在十一世纪末、十二世纪初的圣徒安瑟伦的祷文带领大家祷告:

上帝,你是生命、智慧、真理、丰富、祝福、永恒、惟一的至善。主,你是我的希望,我心的喜悦。我怀着感恩向你承认,我是照你的形象被造的,所以我爱你,我所有的思想转向你,以便爱你更深、以你为乐,接受你。因为在地上难以完全享受这蒙福的光景,就让我每天成长,直到在来世达到完满。在这里,我渐渐地认识你;到那里,我会完全认识你。在这里,我对你的爱渐渐增长;到那里,这爱将要成熟。在这里,我在盼望中有喜乐;到那里,这盼望将会完全实现。阿门。


(本文转载自《丁光训文集》1998年9月第1版,49~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