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路10:25-37
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小女孩悦悦先后被两辆车撞倒和碾轧。之后5分钟,往来的十余个路人无一伸援手,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到并救起悦悦。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也引起许多人的反思。作为一个基督徒,这不由让我想到了耶稣所讲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今天,借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来反思如何对待自己的“邻舍”。但愿基督徒都能有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的心态;但愿每个基督徒都有担当意识,用爱的行动去感化更多的人。以下就以“邻舍就在我身旁”为题分享上帝的话语。
一、我们先看故事中的人物
这个故事中有四个人物:
一是被打的客旅
我们看到这个人的遭遇,第一个念头可能是说这是一个鲁莽、有勇无谋的人物。别人都是结队而行,以策安全。他却单枪匹马走这条路。落在这种悲惨的境况中的人只能怨自己。耶稣讲这个故事是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周围有许多有需要的人,等待帮助的人,这些人也许因为种种的原因陷入困境,他们需要的不是我们的批评和指责,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援助之手。
二是路过的祭司
显然地,这位祭司非常熟悉犹太律法,他知道律法书上论到,摸了人死尸的,就必七天不洁净。如果这位被打的客旅已经死了,祭司一接触他,便丧失了七天在圣殿献祭的机会,他可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对于这位祭司而言,别人不在眼前,救这个被打的客旅,自己的善行没有人知道。
三是路过的利未人
利未人也是在圣殿中侍奉的,是祭司的帮手,他与祭司所采取的态度是一致的,即圣殿的侍奉比救人更重要。
四是路过的撒玛利亚人
在故事中耶稣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将人物的个性鲜明地展现出来:强盗把这个客旅打个半死,丢下他走了;祭司、利未人看见他却从那边过去了;唯有一个撒玛利亚人帮助了那位被打昏迷的人。路加在这里用了“看见”、“动”、“上前”、“包裹”、“扶”和“带到”等几个动词来描述这位撒玛利亚人对这人的细心关怀和帮助。祭司和利未人这些正统之士往往热衷于教条而吝于实际的帮助,他们所轻看的人,一个撒玛利亚人,倒是积极帮助这个从耶路撒冷下来的人。
二、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思考
耶稣借着这个故事纠正了犹太人那种只限于血统和信仰范围内的邻舍观(路10:36-37上)。有需要的人,便是我们的邻舍,这中间没有任何的限定条件,不管你是否是犹太人?是否是上帝的子民?
这个故事不仅对于当时的犹太人有深刻的意义,对我们也有深远的意义。它提醒我们不要固执其狭隘的偏见,应时常反思我们的信仰。
1、什么是真正的属灵?
由于受片面理解圣经的影响,许多基督徒的思想中总是认为:基督徒要思念天上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这就意味着地上的一切都是俗世的,基督徒在世上的生活都是俗世的生活,基督徒的工作也是俗世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我们都要等待将来与主面对面的生活,那才是圣的,属灵的事。这个思想反过来对基督徒的生活又造成影响,例如:许多基督徒强调要多读圣经,多祷告,不与世俗为友。是的,我们要通过多读圣经,多祷告,来明白上帝的心意。但我们为什么要明白上帝的心意呢?仅仅是为了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吗?岂不是为了要按照上帝的旨意而行吗?上帝在圣经中对我们的心意就是让我们整天沉醉于与神交往的甜蜜之中,而弃社会中人们的需要不顾吗?全部圣经都没有向我们启示上帝这样的心意。我们看到在旧约圣经中许多被神重用的仆人都做着某些基督徒眼中的俗事:摩西在西奈山得到耶和华的旨意去带领人数繁多,良莠不齐的以色列人出埃及,而不是让摩西停在西奈山上多多懂得一些奥秘的事情。先知们也不是每天在那里祷告,以祈求多知道一些有关末世的事情,相反他们进入以色列民众之中,斥责社会中的不公平,用上帝的话语来教导以色列人遵守上帝的律法去照顾那些孤儿、寡妇和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因为上帝看到了他们的眼泪,听见了他们的呼求。同样,新约福音书中所记载的耶稣,他不但将天国的福音传讲给人们,而且总是不停地帮助有需要的人。
在耶稣时代,犹太人在律法的围墙和宗教的外袍遮掩下,看不到自己生命的真正需要。宗教领袖所关心的不是生命的问题,而是宗教礼仪的问题。律法本来是为了巩固属灵生命的素质,但法利赛人却注重律法条文的遵守;献祭本来是为赦罪赎过,撒都该人却注重圣殿中献祭的制度和做法;圣殿本来是用来敬拜和祷告的,但当时的人却把信仰商业化了。信仰一旦商业化,就不再谈内在生命的需要,而只注重产品的包装、所得的利润、市场的价值了。耶稣讲述这个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其实就是向我们昭示信仰的实质和真正合乎上帝心意的圣事。
什么是属乎上帝的事呢?那些遵照上帝的心意在地上生活,即便他所做的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凡俗,但如果这是在为了神的国和神的义,这就是圣事。相反,如果我们怀着高举自己的心,即便在教会中做事,那也是俗事。今天在我们的周围,不止有一个受伤的客旅,有许多等待我们帮助的人,他们也许还没有归信基督,但是他们也是上帝的儿女,是上帝所爱的,让我们尽力地去帮助他们吧。如果你这样去做,你就是真正明白了上帝的心意,你所做的一切也都是讨主喜悦的圣事。
2、信仰只是关乎个人得救吗?
基督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世间,他带给人类的不是一套死的规条,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生活方式。道成肉身的耶稣遵行上帝的旨意,彰显上帝爱世人的心意。耶稣不单是宣扬上帝爱世人的好信息,更是以行动来见证上帝的爱,让上帝的爱在饱经苦难的犹太人中显明出来。耶稣让瞎子看见上帝创造大工的美丽,让聋子得听自然界的美妙音乐,让瘫痪的人得以行走,让被各种罪恶缠累的人得释放。耶稣强调人不应当只为自己活着,要把爱上帝的决心贯彻在看得见的,上帝所爱的邻舍身上。耶稣自己就是这样行动的,他看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很宝贵,他倾听每一个有需要之人发出的声音,最后他舍弃自己的生命,做众人的挽回祭。耶稣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说明爱是需要行动的,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的。真正的人生价值不是你拥有了什么,而是你为了上帝和上帝所爱的世人舍弃了什么,这就是有行动的信仰。
其实每位信徒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帮助身边的人。不管我们是受到疾病、年老或残障的限制,我们仍然可以借着祷告、电话、书信等方式来帮助人。不论我们的景况如何,仍可有力地为耶稣做见证。
我们应当往下扎根,向上结果,用我们的生活见证信仰,实行上帝的心意,关心我们周围处在不同处境中的客旅,那就是上帝要我们照顾的邻舍。
三、结语
小故事,大道理。耶稣用一个小故事回答了那位律法师的问题,向他指出犹太律法的精义并不是去追究对“邻舍”的定义,而是切实地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这个教导让我们不要一味地去追求信仰的形式,而把信仰的实质抛之脑后。邻舍就在我们的身边,故事中那个挨打的客旅一直在向我们发出求救的呼声,这位客旅代表了千千万万个需要我们帮扶的人,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耶稣最后对律法师的教导,也正是对我们说的——“你去照样行吧”。
(作者系山东神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