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提前3:1-7
“人若想要得监督的职分,就是羡慕善工。”这话是可信的。作监督的,必须无可指责,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有节制,自守,端正,乐意接待远人,善于教导,不因酒滋事、不打人,只要温和,不争竞、不贪财,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儿女凡事端庄、顺服(或作“端端庄庄地使儿女顺服”)。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会呢?初入教的不可作监督,恐怕他自高自大,就落在魔鬼所受的刑罚里。监督也必须在教外有好名声,恐怕被人毁谤,落在魔鬼的网罗里。
圣经中从旧约到新约都充满了家国情怀,创造之初神为人预备温馨的家,洪水之时拯救挪亚一家,为着万国蒙福而拣选亚伯拉罕家族。耶稣传讲福音从本族开始,保罗为自己的弟兄或骨肉至亲,甘愿被咒诅,与基督分离。由此可见,圣经中的信仰是家国情怀的信仰。中国文化中家国情怀思想自儒家开始生根,直到今日,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家庭观念”和“家国情怀”依然浓厚。儒家思想中的“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圣经所倡导的顺序不谋而合。
一、事主忠心于修身
《提摩太前书》3章1节至7节讲到对羡慕善工做监督之人的要求:2-3节是对个人品行上的要求,4-5节是关于家庭管理,6节则提到社会影响方面。个人品行上忠心于神,才能忠心于家和国,儒家的“修齐治平”也将修身放在首位。
神使摩西在文明古国埃及王宫四十年学习先进文化,可是当他看见埃及人打自己的同胞,当即激发爱国爱民的情感,他里面的“希伯来”血液沸腾,凭着这股爱国热情打死欺负同胞的埃及人。但神没有立即使用满腔爱国热情的摩西,反而使他经过四十年旷野的磨难,变成极其谦和之人,灵性、德行、学问都兼备,神才重用他,成为一代伟大的领袖。
《礼记·大学》中的修身,意为修身养性,使自己的心境修为在常人之上,而不是单单学有一技之长。无论是圣经,还是中国文化,都注重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儒家的“修齐治平”观将“修身”放在第一位,因修身是根基。德才兼备的人最受欢迎,而德在才先,有德无才,可能平庸,但不是大害,而无德有才的人,可能是小人或者危险品。无德无才的人,是最不可用之人。
《提摩太前书》3章1节中说:“人若想要得监督的职分,就是羡慕善工。”“想要”和“羡慕”表明人追求的意愿,想要更好地服侍主,羡慕为主做更多,渴求以监督的职分忠心于主,侍奉主,这是爱主的表现。
《提摩太前书》3章2节至3节中提到作监督的资格,总的原则是“无可指责”,后面列举部分的品行特征,就是圣灵所结的果子,如“节制,自守”,指自我约束的能力;“端正”指自身的气质修养,为人正派;“乐意接待远人”,指人际关系相处的智慧,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善于教导”,指有教导的才华恩赐;“不因酒滋事、不打人”,指对人有仁爱、忍耐、恩慈和良善;“只要温和,不争竞”指温柔谦卑的性情;“不贪财”,指的是对钱财的态度。以上提到的这些美好品行,从中国文化的美德来说,就是“温、良、恭、俭、让”,以及“仁、义、礼、智、信”。
儒家的“五德”和“五常”,与圣经中圣灵所结的“九果”有神似之处。圣经中要求教会牧者必有的大部分美德,就是圣灵的果子,要靠神加力量才能结得出来。
二、事主忠心于齐家
《提摩太前书》第3章中对想作监督和执事的要求都是要:“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儿女凡事端庄、顺服。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会呢?”中文的文理本圣经对本段的翻译是:“善齐其家,使子女庄重顺服。盖不知齐家,何能理神会乎?”文理本此处的翻译,借鉴了儒家文化的“齐家”思想。管理大家是从管理小家中得到操练、启发、成长,最后便能担当管理大家之重任。
现今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许多家庭不幸福,夫妻关系受损,孩子在单亲家庭长大,而父爱或母爱的缺席,很容易造成孩子人格的不健全。夫妻关系的不和睦,不但使自己受损,还会影响孩子以后家庭的和谐幸福。
圣经中对于婚姻家庭比较重视,因婚姻是神所设立的,新约中保罗将婚姻中的夫妻关系比作基督与教会的关系(参弗5:22-33)。想作教会牧者的人,只能作一个妇人的丈夫,在婚姻中持守圣洁和信实,同守盟约,遵守婚约的人就必蒙福。
《诗篇》中说:“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诗127:3),生养众多是神的祝福,神的美意是透过敬虔的家庭养育出更多敬虔的后裔。神拣选敬虔的亚伯拉罕家族,使用他的后裔,叫地上的万族都因他的后裔得福。
我们应当努力教导儿女,帮助他们达到修身的效果,养育出更多敬虔的后裔,因为婚姻家庭是人们眼中最直观的见证,婚姻家庭管理得好不好,很容易使人看在眼里。幸福美满的婚姻,端庄顺服的儿女,是有益于社会的明证,是荣耀神的见证。
三、事主忠心于报国
对教会牧者的第三个要求是社会影响上忠心于主。
《提摩太前书》第3章论到初入教的不能作教会负责人,恐怕他自高自大,软弱跌倒;又论到教会负责人必须在教外有好名声,恐怕被人毁谤,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基督徒不是独立社会、国家之外而存在的人,而是与社会、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与明代东林书院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反映了个人对社会、国家的家国情怀。
儒家提出的治国、平天下:在当时指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然后有安抚天下黎民百姓的胸怀,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也是教会牧者和基督徒当有的胸怀,不但想着要祝福教会,还要贡献社会,更要报效国家。
先知但以理被掳外邦,不忘自己的民族国家,窗户开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向神祈祷;他有美好的灵性,达到修身的效果;在外国作宰相,忠心尽责;在控告他的政敌面前,找不着他的错误过失,得到历任王的称赞,作了三朝宰相,在其位上荣耀了神的名。不但如此,他有治国理政的智慧,也有“平天下”的胸怀,甚至他服务的是掳掠他的国家,这就是以神的心为心的胸怀。
近年来,中国教会不断地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从神学理论到实践的层面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创建平安和谐教堂,并积极推进基督教与当前社会的融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会发展的同时,努力服务社会,积极参与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参与医疗、养老、助残、精准扶贫、赈灾助学、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社会服务工作。在新冠肺炎肆虐之时,基督教全国两会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举全国基督徒之力,筹集2个多亿的金钱和物资,如当时所急需的口罩、消毒液、防护服等抗疫物资,第一时间送到武汉和湖北最需要的一线中去。这期间发生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有的新婚基督徒将自己的彩礼钱和酒席钱奉献出来;有的牧者以身作则,自己先带头奉献,再鼓励弟兄姊妹们奉献;有的贡献自己的才能、体力,成为志愿者……湖北省基督教两会的朱牧师,自己身在病中,但一直未停止调度指挥,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物资,安排6位留守同工卸货,并发放到当时最急需防疫物资的防疫指挥部、医院、社区等地,贡献基督教界的一份力量来爱国。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作为中国教会教牧同工,应有家国情怀,当有主体意识、担当意识,有牺牲奉献、仁爱和平的精神,凝聚神赐予基督徒们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报效祖国,荣神益人!
愿神祝福中国,也使中国教会蒙福!
(作者现工作于湖北省基督教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