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在一片现代摩天大楼和近代优秀历史建筑掩映之中,坐落着一幢庄严宏伟、古典崇宏的红砖教堂。金色秋阳下,置身其间,使人如沐福泽,生发肃穆虔敬之心。它就是始建于1847年、1869年原址重建的圣三一堂,是上海乃至全国历史最悠久的基督教新教教堂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督教全国两会直属堂。
圣三一堂由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建筑师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爵士设计,整体为维多利亚哥特复兴式建筑样貌,平面呈拉丁十字型布局、五廊型巴西利卡式,主体大堂与后建的钟楼以回廊相连。教堂坐东朝西,占地3500平方米,钟楼尖顶高48米,直穿云霄。
教堂中部为木结构,石铺屋顶,正西部至圣所采用古安立甘式半穹顶结构,以星空图案点缀,美轮美奂。中央及两侧镶嵌彩色玻璃圣画,熠熠生辉。堂内外两侧均为排柱长廊,西南侧建有小礼拜堂,讲道台、读经台浮雕精美;东北角入口有洗礼池,刻工精致。教堂院落原设草坪广场,铺设花圃、辅以乔木点缀,环境优雅。教堂内外均为清水红砖墙面,典雅精致,“红墙隐隐云中见,琉璃作栋金为殿”,故有“红礼拜堂”之称。
圣三一堂1875年升格为主教座堂,闻名远东;作为最早的西式建筑,它一度是上海的地标,钟楼长期是城市的制高点,从钟楼上拍摄的照片保留了近现代上海城市发展的珍贵历史图像;圣三一堂安装了上海最早、最大的管风琴,一时引领风气之先;教堂也是旧时租界英国侨民的公共社交活动中心,名流汇聚,亦曾举办过许多重大活动。百多年来,圣三一堂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喧哗与繁荣,动荡与升平。因此,圣三一堂极具宗教、建筑、人文、艺术和历史价值。
圣三一堂与旧上海市政府(工部局大楼)仅一街之隔。1949年,它见证了上海解放,也见证了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从此,圣三一堂从一座英国侨民的圣公会教堂逐渐回到人民的怀抱,成为中国基督徒独立自主自办的教会。丁光训主教曾说:“(从前)在这座礼拜堂做礼拜的人几乎全是英国人……,(今后)将由高举自治、自养、自传的中国牧师主领礼拜,信徒以欢欣的心情,发出爱国爱教感恩的心声,颂赞上帝。”
2004年,在中央领导的亲自关心下,在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的指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黄浦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基督教全国两会收回圣三一堂,并迁入其附属办公楼办公。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基督教全国两会的关怀,充分说明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绝不是一句空话。
2007年起,基督教全国两会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圣三一堂和钟楼进行了修缮修复工程,恢复其历史风貌,百年圣堂旧貌换新颜。
近年来,圣三一堂多次接待国际基督教知名人士、重要基督教国际组织、各国教会代表团的来访参观,宾客们为圣三一堂得到如此精良的修缮,满怀赞叹与感恩。
2014年8月4日,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六十周年感恩礼拜在圣三一堂隆重举行,海内外嘉宾、教牧同工和弟兄姊妹济济一堂,崇拜赞美,同沐主恩。这是圣三一堂修缮后第一次举行礼拜活动,深受各界好评。
2017年11月1日,圣三一堂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文化遗产保护“优异奖”,足以证明圣三一堂在保护和修缮具有遗产价值的建筑、场所和不动产方面取得的成就。
2019年,基督教全国两会启动了圣三一堂的筹备设立和登记开放工作,得到了上海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黄浦区委统战部、区民宗办,以及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修缮一新、恢复宗教活动的圣三一堂将继续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始终坚持我国基督教中国化方向,依法依规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服侍信徒,服务社会,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百年圣堂更要担当新使命,做出新见证。
圣三一堂将努力打造成展示我国基督教中国化的示范窗口,中国基督教开展国际友好交往的主阵地,成为展现上海城市软实力、立体呈现中国改革开放和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海派文化和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